当前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退休风采 - 正文

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银发丹心育新苗 赤胆朱笔绘春秋

发布日期:2025-06-18 浏览量:

在云南省启动“银龄教师计划”后,西南林业大学数十位退休教师怀着满腔热忱,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高校、职业院校以及基层一线。他们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继续发光发热,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云南的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曾在西南林业大学讲坛辛勤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退休后依然秉持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育人情怀,将自己毕生所学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行动,在云岭大地上奏响了一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教育赞歌。

银龄计划启新程:从三尺讲台到云岭沃野

云南省的“银龄教师计划”是响应教育部号召,深化教育领域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该计划旨在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专业优势,缓解基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西南林业大学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林业高校,始终将服务地方作为重要使命。在学校退休教师中广泛宣传动员,搭建起“高校退休人才+地方发展需求”的对接桥梁。2024年3月,首批参与银龄计划的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正式上岗。他们中既有深耕林业科研四十余载的资深专家,也有执掌学院多年的管理骨干,还有在教学一线培养无数英才的学科带头人,共同构成了一支涵盖农林、经管、艺术、生态等多领域的“银发智囊团”。

竹产业专家孙茂盛的银龄之路源于对云南竹资源的深厚情结。从西南林学院竹藤研究所退休后,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走于临沧、昭通、文山等地,主持竹资源调查、种质资源规划及技术培训工作。2025年,孙茂盛被聘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银龄科技专家”,他带领团队深入镇康县、永善县等地的竹林基地,手把手传授甜龙竹栽培技术,为当地竹产业标准化种植奠定了基础。在临翔区甜龙竹栽培技术培训会上,他结合自己42年的生产科研经验,从竹类植物的叶和杆箨形态讲到丰产栽培关键技术,让100余名种植户掌握了科学管护方法。“竹子全身都是宝,要让山区百姓靠竹致富,技术是关键。”孙茂盛常常这样说。他主持完成的竹新品种申报和地方标准制定,正逐步转化为滇西山区的“绿色经济”。

同样在银龄支教中大放异彩的还有生态学教授李根前。2024年11月,李根前受聘为楚雄师范学院银龄教师后,依托环化学院平台,与4位青年教师合作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指导撰写“沙棘根系萌蘖响应”“油茶苗木质量与光照强度关系”等学术论文。针对青年教师普遍关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难题,他以“自然项目申报的一点感想”为题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从选题凝练到研究方案设计,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他开设“沙棘生态经济产业兴起的背景”“生态学原理在林业中的应用”等专题讲座,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同时指导5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开展野外调查,将西南林业大学“实践出真知”的学风带到楚雄师范学院。

课堂内外守初心:银发教师的教学革新实践

在银龄支教的征程中,课堂始终是退休教师们最牵挂的阵地。无论是高校专业课讲台,还是职业院校的技能课堂,他们都以“上好每一节课”的严谨态度,将数十年的教学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胡军教授退休后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10个学期累计授课700余学时。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他创新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模式,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热点结合。例如,用“人民的逻辑学特征”分析社会现象,以“商品二因素”解读市场经济案例,让理论课变得通俗易懂。2024年,胡军被聘为云南省“银龄教师”后,他还受邀为贵州省铜仁市人大代表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讲解风格,让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西南林业大学时,胡军曾担任博士生《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退休后依然坚守思政教育阵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感染青年学子。

叶喜教授则在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扛起了专业建设的重担。2025年3月,叶喜加入银龄教师队伍后,统筹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主导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在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去D增A”攻坚中发挥关键作用。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他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将“新学期、新学风、共成长”主题讲座与实践教学结合,带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曾任西南林业大学多个学院院长的管理专家,他还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职业教育领域,赵家刚教授将大数据技术带入云南财经职业学院的课堂。2024年9月,赵家刚受聘为银龄教师后,针对财税金融学院向“金融大数据”转型的需求,主讲《Python 金融基础》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让49名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了数据分析工具。作为教学督导,他累计听课60学时,为青年教师提出针对性教学建议;主持教研活动分享Python和金融大数据知识,参与课程标准检查验收11份,担任“说课程”展示活动评委,全方位助力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导学生参加国赛获得二等奖,还与腾冲市槟榔江水牛场合作开发育种管理系统,将AI技术应用于水牛体尺测量和牛脸识别,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教学、科研与产业服务的有机结合。

科研赋能促发展:银发智慧助力地方产业升级

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们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科研能力,在银龄支教中积极推动地方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金钥匙”,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领域书写着“银发担当”。

2024年3月,陈玉惠教授赴昭通学院支教,除承担“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外,她重点参与了课程建设和科研创新工作。陈玉惠指导生物化学教学团队构建《生物化学》课程AI知识图谱及题库,设计《生物化学实验》校本教材,为地方高校课程建设提供示范。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她通过课题设计、论文撰写指导,帮助2名青年教师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SCI论文1篇,指导1名教师获批云南省教育厅昭通苹果产业绿色发展工程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为昭通学院科研能力提升注入动力。这种“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支教模式,有效提升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普晓兰教授在昭通学院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的银龄工作中,将重点放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上。她承担《植物组织培养》《马铃薯组培与工厂化育苗》课程教学88学时,开展4次《兰科植物的种子繁殖与工厂化育苗》系列讲座,将先进的组培技术传授给师生。更为重要的是,她校对修改校本教材《马铃薯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并成功申报云南省“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参与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指导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改造,从教学资源建设到实践条件改善全方位助力专业发展。此外,她积极参与天麻、苹果、人工菌等产业学术研讨会及考察,为昭通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

李贤忠教授则在牛油果产业发展中贡献着银发智慧。退休后,他参与牛油果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和创新团队项目,从事品种资源保存、筛选及指标测量工作,为牛油果良种申报积累基础数据。他指导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利用出差机会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在教学中,他承担《专业英语》《园艺栽培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推动牛油果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为云南牛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显担当:田间地头的银发身影

在云南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西南林业大学银龄教师们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助农增收的实用技术,成为连接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产业需求的桥梁。

2025年3月,石卓功教授团队应昭通学院邀请,前往镇雄县牛场镇开展产业帮扶。针对当地1.2万亩方竹、6000亩板栗、2000亩枇杷及200亩竹荪的种植规模,他们在牛场村、田坝村、长河村开展实操培训。“板栗病虫害防治要抓住幼虫孵化期”“枇杷修剪疏果能提高果实品质”,石卓功教授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种植户关键技术,40余户农户现场学习受益匪浅。在产业帮扶座谈会上,他基于调研提出专业解决方案,张志勇博士就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建言献策,形成“科技+产业+农户”的服务模式。此外,石卓功教授作为银龄教师在昭通学院承担《苹果栽培学》教学,开展课程建设,协助申请B类课程,编写实验指导书,还以通信作者发表SCI二区top论文和中文核心论文,实现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他在大关县林草局和丽江市林科所建立“石卓功专家工作站”,持续为地方林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孟利清教授在红河学院的银龄工作中,将物流专业教学与地方产业需求结合,开展“物流新质生产力内涵与实现路径”专题讲座,分析国际贸易摩擦对物流业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产业前沿。他秉持“三个更加”原则,即更加发挥专长、更加认真负责、更加注重传承。在教学中,他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轻松学习环境,同时与年轻教师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展现了银龄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薪火相传育桃李:银发导师的青年培育工程

“传帮带”是银龄教师计划的核心使命之一,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们以“甘为人梯”的精神,通过课堂示范、科研指导、实践引领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受援学校打造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苏晓毅教授自2021年起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担任建筑学专业负责人,2024年成为银龄教师后,全面主持云南省建筑学专业评价、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等专业建设工作。她通过学术研讨、讲座交流提升校内教师学术水平,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担任教学督导,多维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作为专业带头人,他在专业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满足学校对专业带头人的工作要求,为建筑学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昭通学院,普晓兰教授通过听课、评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指导他们开展项目申报和课程建设;陈玉惠教授则从论文撰写、课题设计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具体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科研能力;李根前教授在楚雄师范学院与青年教师合作研究,分享国自然申报经验,带领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实现了“以老带新、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

这些银龄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精神的传承者,在云岭大地上书写着教育接力的动人篇章。

银发映初心,余热照征程

西南林业大学退休教师参与银龄支教的实践,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缩影。他们以“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的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云南教育事业和乡村振兴大局。在教学一线传承知识,在科研领域开拓创新,在田间地头服务群众,在青年培育中传递匠心。从滇中高原到滇西边境,从高校讲台到产业基地,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专业学识和人生阅历,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银发力量”。

云南省“银龄教师计划”的深入实施,不仅让退休教师的专业价值得到再释放,更构建了一种“智慧反哺”的教育生态。随着更多西南林业大学银龄教师加入支教队伍,这种“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建设模式,必将为云南教育均衡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这些银发教师们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云岭学子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地方发展的前行方向。